第480章(1 / 2)

官家 不信天上掉馅饼 2942 字 4个月前

官家 第483章 见成效了

县委干部任免公示一出来,当真是《石激起千层浪》。

林庆县的干部们奔走相告出怪事了!现在县委任命干部,要征求全体群众的意见了。这可真是「千古奇闻」啊,任命干部,不历来是上级党组织做决定的吗?什么时候其他人也能置喙了?

县委还很是解放了思想啊。

刘伟鸿很清楚,这个新鲜事物,要让大家都接受,得有个过程,为此县委组织部专门发了一个文件,向各个乡镇和县直机关说明县委试行公示制度的原因和目的。

要求各区镇和县直机关组织全体干部职工,学习文件,领会精神,对即将拟任新职的干部们,多提意见。

这个文件,是和《林庆县委组织部干部考察评议制度》(试行)和《林庆县委组织部干部教育办法》(试行)等两个文件一起发下去的。

慕新民终於签字同意了这两个试行的制度。

但还是留了一手,不以林庆县委的名义发布,而是以县委组织部的名义发布。

由此可见,慕新民很是谨慎,怕万一出了什么问题,自己没有退步。

应该说,站在县委书记的立场,慕新民这一手算是比较高明的。

刘伟鸿这些新搞法,如果获得了上级的认同,他是县委书记,肯定有功劳。党建工作,无论如何都是撇不开党委一把手的。

若是真出了岔子,至少他慕新民也不是第一顺位的责任人,就算要受处分,那也是和刘伟鸿一起受处分。

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慕新民还宁愿和刘伟鸿一起挨个处分这样一来,他的「任务」,勉强也算是完成了。

刘伟鸿不在意,这些搞法,在秣庆县看上去是标新立异,实际上都能从上级的文件里找到依据,不能算是他刘伟鸿异想天开的乱搞。

而且基本都是被后世的事实所证明了的,是正确的方式方法。

只是多年以来,大家习惯了「墨守成规」尤其是党务工作者,更是小心谨慎,不求有功但求无过,稍微出格一点的事情,谁也不敢做。

与经济建设上的超常规「跃进」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。

这种思想,也能解释为什么在改革开放的前十几年里,法律法规的制定总是滞后於实际的发展。

只因为制定法律法规,总是要再三考虑成熟之后才能进行,实际发展的时候,却允许摸着石头过河。

当然,胡乱摸石头的家伙,也要做好被打入冷宫,永世不得翻身的思想准备。

刘伟鸿脑海里多了二十年先知先觉的记忆,就占了极大的便宜,至少他很清楚哪些石头能摸,哪些石头不能摸。

有个时候,摸错了石头比摸错了大腿的后果要严重得多。

刘伟鸿很乐意在党建工作方面多进行有益的探索。甚至这个县委组织部长的职务,都是他主动向陆大多争取来的。

当时陆大勇的意见,是想让他出任常务副县长,直接和邓仲和搭班子。至於高如拍,则接替李学智副书记的职务。

陆大勇对刘伟鸿在夹山区发展经济的做法比较肯定,觉得在常务副县长的岗位上,刘伟鸿能够将他经济建设的长才完全发挥出来比较容易出成绩。

而且相对来说,经济建设工作比较单纯,万一有什么拿不准的地方,还有邸仲和把关。毕竟县长才是负全责的。

不过刘伟鸿自己却提出来,愿意尝试一下党建方面的工作。

在京师陆大勇见到了马国平,证实了刘伟鸿的真实身份自然要满足刘伟鸿这个「小小要求」。

反正是安排进县委常委,那么常务副县长也好,组织部长也好级别上是一样的。

刘伟鸿之所以自己争取出任组织部长,在於他十分清楚在体制之内,党的工作总是排在第一位的,是最重要的工作。

实际上…… 一个地方的经济是不是能搞上去,关键还在於干部队伍的建设是不走到位。

单纯凭某一个人的努力,是远远不够的。纵算他是重生者,亦不例外。在高层领导眼里,党委书记的地位和行政首长亦是截然不同。党委书记才是名副其实的一把手。

刘伟鸿不愿意自己的任职履历上,缺了组织部长这个环节。

当然,刘部长上任之后搞出的一连串动作,很多人都还是在观望。

但是一周之后,便开始有动静了。